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2篇
  免费   769篇
  国内免费   1254篇
化学   2316篇
晶体学   134篇
力学   143篇
综合类   94篇
数学   489篇
物理学   182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70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199篇
  2013年   270篇
  2012年   252篇
  2011年   303篇
  2010年   256篇
  2009年   314篇
  2008年   343篇
  2007年   335篇
  2006年   284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3篇
  196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氨合氯化镁非等温热分解过程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有机溶剂法得到的中间产物氨合氯化镁[1]制备电解炼镁的无水氯化镁,煅烧过的程中的条件对无水氯化镁的纯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2.
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药物释放数学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可降解的聚合物作为药物载体可以使得药物释放具有较高的靶向性、药物释放更加平缓 ,特别是可以使一些不稳定、半衰期短的药物在人体内达到可控制释放的效果 ,因此将可降解聚合物应用于药物释放体系中作为药物载体得到了较深入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 ,通过数学方法模拟或预测聚合物载体的降解过程以及聚合物降解过程中药物的释放行为是控释体系设计与应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由于影响因素较多 ,将所有因素逐一考虑将使得数学模型过于庞杂而失去实际意义 ,所以一个数学模型通常只考虑最主要几个的影响因素 ,并对药物释放系统进行相应的假设。目前文献中报道的降解 (溶蚀 )控制药物释放体系的数学模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假设药物释放按照零级过程 (zeroorderprocess)进行的经验模型和考虑影响药物释放的多种物理化学过程(如局部传质、化学反应 )的理论模型。本文综述了这些理论模型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3.
介绍了α-硝基环烷酮的制备方法, 以及它们的特殊反应性和合成应用, 参考文献40多篇.  相似文献   
104.
羧甲基壳聚糖吸附痕量汞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羧甲基壳聚糖对Hg^2+的吸附作用, 探讨了溶液的pH、反应时间、温度、样品体积、共存组分等因素对吸附率的影响. 实验表明, 在pH=4时, 羧甲基壳聚糖对Hg^2+的吸附性能很好, 其饱和吸附容量为140 mg/g, 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8.5%. 用于实际水样分析时, 回收率达94%以上.  相似文献   
105.
以聚氧乙烯和全氟辛基聚氧乙烯醚(FPEOE)为起始原料, 合成了一系列的特种氟表面活性剂及其丙烯酸酯, 用FTIR和1H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用最大气泡法测定了其表面张力. 以其作为接枝单体, 利用反应挤出接枝的方法制备了系列功能化聚乙烯, 用FTIR确定了接枝共聚物的结构和接枝率; 用DSC、接触角测量仪和XPS对接枝共聚物的热性能、结晶行为和表面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 结果表明, 随着聚氧乙烯分子量的增加, 氟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降低; 聚乙烯接枝共聚物的结晶温度高于线形低密度聚乙烯, 且具有较好的亲水性.  相似文献   
106.
Two Novel Myrinsol Diterpenes from Euphorbia prolifera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Two novel diterpenes,Euphorprolitherin A(1) and Euphorprolitherin B(2),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Euphorbia prolifera.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oscopic methods.  相似文献   
107.
过氧化氢在乙酸均相体系中对壳聚糖的降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制备分子量较低的可溶于水的壳低聚糖,研究了在乙酸均相体系中过氧化氢氧化降解壳聚糖的过程,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跟踪测定了壳聚糖氧化降解过程中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变化,探索制备不同分子量壳低聚糖的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108.
利用激光闪光光解-瞬态吸收光谱技术研究了355 nm 光作用下六氟苯(C6F6)-HNO2水溶液的反应机理, 探讨了中间产物及其动力学行为, 并对终产物进行了分析. 实验表明, C6F6可与HNO2光解产生的OH自由基反应生成加合物C6F6…OH, 二级反应速率常数为1.8×109 L·mol -1·s-1, 加合物吸收峰位置在250、270和400 nm处; C6F6…OH 加合物通过消除反应生成C6F5O·, 其表观生成常数为6.1×105 s-1. C6F6…OH与O2复合转化为C6F6OHO2, 二级反应速率常数为2.8×106 L·mol-1·s-1, C6F6OHO2峰位置与C6F6…OH 加合物相似. 终产物分析表明, OH自由基与六氟苯发生消除HF的反应而生成C6F5OH, 有O2时, 还产生四氟醌C6F4O2, 但无论有氧还是无氧体系, 均不发生硝基化反应.  相似文献   
109.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抑制剂之间分子对接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4-苯胺喹唑啉类抑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三维结构通过同源蛋白模建的方法得到,而抑制剂和靶酶结合复合物结构则通过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结合的方法计算得到。从模拟结果得到的抑制剂和靶酶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表明范德华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以及氢键相互作用对抑制剂的活性都有重要的影响,抑制剂的苯胺部分位于活性口袋的底部,能够与受体残基的非极性侧链产生很强的范德华和疏水相互作用,抑制剂双环上的取代基团也能和活性口袋外部的部分残基形成一定的范德华和疏水性相互作用,而抑制剂喹唑啉环上的氮原子能和周围的残基形成较强的氢键相互作用,对抑制剂的活性有较大的影响,计算得到抑制剂和靶酶之间的非键相互作用能以及抑制剂和靶酶之间的相互作用信息能够很好地解释抑制剂活性和结构的关系,为全新抑制剂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110.
The complete gene coding for human neutrophilactivating protein-1/interleukin-8 was synthesized using a semi-chemical semi-enzymatic method. The synthetic gene was then overexpressed in Escherichia coli under the temperature-regulated control of the P_RP_L tandem promoters. As determined by SDS-PAGE and densitometry, the overexpressed protein comprised up to 18.5% and 10.9% of the total soluble protein in E. coli cells grown in shake flasks and in batch fermentation, respectively. The recombinant NAP-1/IL-8 was then purified to>95% homogeneity by gel filtration and cat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The purified protein appeared as a single band on the SDS-PAGE gel and possessed potent chemotactic activity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10 ng/ml, as assayed by the agarose plate method. An early skin reactivity was also observed when the pure NAP-1/IL-8 was injected subcutaneously into the rabbits. The N-terminal 36 amino acid sequence of the recombinant NAP1/IL-8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Edman method and was sh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